对农用植保无人机生产企业考察后的思考

作者:安庆市农机推广站王忠庆 本站发布时间:2016年08月31日

  4月下旬由安徽省农机技术推广总站组织部分市县推广站长赴江苏新型高效植保装备生产企业进行了参观考察,通过交流和各种机型的演示作业,结合自身在本区域示范推广的农用植保无人机使用现状及实验分析,提出以下思考。
  
  1发展农用植保无人机的优势早在90年代末我国开始在日本引进无人机,由于当时实行土地联产承包,土地分散,制约着农用无人机的研制和发展,但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劳动力转移到工业和第三产业,土地流转促使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格局的形成,对农用植保无人机的需求快速增长。从2009年开始国内植保无人机相继问世,机型也具多样化,有单旋翼,多旋翼,有电动力,有油动力,生产企业也分布全国各地。
  
  1.1随着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植保机械化水平相对较低,基本上还是传统背负式喷洒为主,劳动强度大,人工成本高,尽管近几年地面植保机械也得以推广和应用,但对水田和高秆作物,山区丘陵地块,水源缺乏地区以及对人体的安全等因素的局限性,无人植保飞机的空中优势凸现。
  
  1.2随着农村土地的流转,土地相对集中,容易实现统防统治。由于植保无人机工作效率高,成本低,收益明显,社会化服务性强,促使种粮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趋之若鹜。据测算:载重16~17kg的无人机每12~15分钟可作业25亩左右,成本7.2~7.5元/亩,毛收益4000元/天左右。
  
  1.3防治效果好,节药节水,农药利用率高。我国农药利用率很低,仅30%左右,而农药使用量每年140万t,占世界总量1/3。使用无人机喷洒300~500ml/亩,可节药49%以上,而植保无人机采用超微量喷雾技术,雾滴直径15~75um,雾化效果好,可通过旋翼气流的作用使药物附着在作物各个层面,不留死角。
  
  1.4专用药剂的推出实现了环保要求和安全生产,也与农业部《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相一致。
  
  2目前植保无人机发展面临的几个问题。
  
  2.1农业植保无人机没有明确主管部门,缺乏相关监管法规和行业标准。
  
  2.2高昂的价格是无人机推广普及的一大制约。目前生产的无人机大多在12~25万元/台,电动力相对低一些,但载重量小,续航时间短,成本收回周期长,普及推广需要政策扶持,项目支撑。
  
  2.3国内无人机普遍载重量为5~10kq。大幅度提升载重能力相对较难,尤其是电动力,电池更换频繁。
  
  2.4飞控系统需完善,事故率较高,尤其是单旋翼机型。只有通过对飞控系统的改进完善来替代对飞控手的限制才有推广实用价值。
  
  2.5病虫害防治期相对短,要求及时有效,因此必须要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解决小辐射半径的售后问题。
  
  2.6无人机推广普及离不开政策扶持。目前只有部分省市纳入了补贴范围。(安庆市农机推广站王忠庆)
  
  

新闻来源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