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三秋”农机化生产简报(十一)

作者:安徽农机化网 本站发布时间:2013年10月28日

    全省“三秋”农机化生产大头落地

    截至10月28日,全省小麦已播种面积3648.7万亩,占安排面积的84.9%,其中机播3272.9万亩,机播率89.7%,淮北地区全部结束,沿淮和江淮地区进度过七成;油菜播种面积617.2万亩,占安排面积的78%。共投入秋季作业的农业机械290万台(套),其中大中型拖拉机16万台,联合收割机8.2万台,播种机41万台。全省“三秋”农机化生产已基本结束,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玉米机收水平创新高。各级农机部门加大政策支持,强化机艺融合,力推社会化服务,鼓励引导农民大力发展和应用玉米机械化收获技术,积极培育玉米机收跨区作业市场,努力扩大机收面积。全省机收玉米935万亩,比上年增加265万亩,机收水平达56.5%,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
 
    农机农艺融合加快。各级农机部门通过试验示范,不断完善农机化技术措施,加快推广普及玉米机收、小麦机播等重点关键环节技术,大力开展农机农艺知识和技术培训。“三秋”期间各地共召开现场会、演示会200多场次,到现场观摩的人员达17万余人,印发各类宣传资料30多万份。
 
    新机具推广效果好。各地充分发挥购机补贴政策导向作用,通过各种形式积极示范推广农机化新技术和新机具,大力推广旋耕施肥播种机和玉米收割机、秸秆综合利用等先进机具。全省共补贴旋耕施肥播种机1506台,深松机379台,秸秆还田机689台,深松整地和秸秆还田面积分别为432万亩、1040万亩。
 
    作业秩序安全平稳。各地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农机主力军的作用,积极推行订单作业,签订作业合同,避免机械无序流动,节约作业成本,提高作业效率效益。在合理引导和科学调度下,作业机具充足,作业市场平稳。全省成立跨区作业接待站425个,跨区作业队986个,签订作业合同8.9万份,合同面积1380万亩。农机监理部门深入田间地头,排查事故隐患,纠正违章行为,努力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各 地 动 态

    临泉县“三秋”农机化亮点纷呈。临泉县共完成机耕面积170万亩,玉米机收55万亩,秸秆还田45万亩,机播小麦150万亩,综合机械化水平大幅提升。一是精心组织谋划。举办玉米机收、整地播种培训演示会,做好机械转移、气象预报、油料供给等工作。 二是落实补贴政策。“三秋”前全县2586万元农机补贴资金全部惠农到户,优先保证补贴资金向玉米收获、秸秆还田、秸秆青贮等机械倾斜,加快收种进程。三是示范推广带动。召开12场玉米机收、整地、播种培训演示会,制作展版18块,印发宣传资料1.5万余份。四是做好对接服务。将玉米机收、秸秆还田、秸秆青贮、小麦施肥播种等作为重点作业环节,充分发挥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的优势,签订各项作业合同6000份,作业面积达72万亩。五是强化机艺融合。成立了32个技术服务队,抢修服务、油料供应、技术指导到田间地头。六是安全监管到位。交警、农机联合开展农机安全大检查,积极开展隐患排查,纠正违章30起,确保农机安全生产。
 
    埇桥区开展秸秆还田情况调研。为深入了解玉米秸秆还田后小麦的生长情况,埇桥区农机校组织技术人员调研冬小麦生长情况。技术人员选取秸秆还田地块和常规作业地块进行对比(同播期、同播量),对秸秆还田后的小麦出苗情况进行了仔细地观察测量,包括苗间秸秆余量、苗幅间距、出苗率等。通过对比测量发现,秸秆还田后的小麦长势较好,且灌溉后地表板结很少,利于小麦出苗。

埇桥区农机校技术人员在调研冬小麦生长情况

 

新闻来源地址: